近日,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孚能科技等動力電池企業陸續披露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除受益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穩健增長帶來的高收益之外,海外市場也成為其新的增長點。
海外市場業績亮眼
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車逆勢而上的發展態勢下,多家動力電池上市公司均實現了營收、利潤的雙增長。從主要業績構成來看,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強勢增長,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發展的帶動下,海外業務也突飛猛進,寫下年中“成績單”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中,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境外市場收入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355.45%,營收占比從去年的15.71%提升至23.14%;億緯鋰能海外營收以36億元首度超過國內營收,同比增速高達3倍,營收占比提升至54.95%;國軒高科海外營收占比從2.36%提升至4.74%,實現翻番。孚能科技也在2021年半年報中透露,除因新冠肺炎疫情緩解的出貨量顯著增加外,給戴姆勒供貨也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因素。從毛利率來看,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海外市場毛利率均超過國內市場,后者海外市場毛利率達到44.51%,較國內業務高出近26個百分點。
中金公司在分析報告中指出,海外新能源汽車與儲能的高景氣發展,造就了主要電池企業出口大增。當前,海外新能源汽車發展處于上升通道,動力電池缺口增大的背景下,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優勢凸顯,頭部電池企業獲得的海外定點項目逐步放量,業績進入穩步兌現期。加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海外儲能市場需求旺盛,國內電池企業開始陸續拿下海外儲能項目供應合同。
對此,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今年1~7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中,中國貢獻了近七成,從全球裝機量企業前十排名來看,中國企業占了5家,且大部分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在增長,這背后體現出的話語權毋庸置疑。
合作、擴產為擴張助力
據了解,尤其去年以來,在全球動力電池供貨趨緊的背景下,國外車企牽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消息不斷。今年,動力電池領域的中外合作案例就明顯增多,繼6月寧德時代與特斯拉續簽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供貨大單后,國軒高科與大眾汽車簽下動力電池開發及供貨協議,吹響了進軍海外的號角;蜂巢能源與Stellantis集團達成160億元的動力電池訂單;遠景動力與法國雷諾集團達成全面戰略合作,獲得了5年供應40~120GWh動力電池的訂單……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海外“朋友圈”正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企業海外布局產能的步伐亦未停歇。據悉,為及時響應海外客戶的需求,多家動力電池企業都在規劃建立海外工廠。目前,寧德時代已在德國慕尼黑、法國巴黎、日本橫濱、美國底特律等地設立子公司;遠景動力全球化布局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地設有等地設有生產基地,建立了成熟的海外市場電池供應體系;國軒高科正在積極培育海外動力電池市場,通過收購博世位于德國哥廷根的工廠,打造其在歐洲的首個生產運營基地。
對此,蜂巢能源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隨著歐洲電動汽車電池逐漸實現本土化生產,中國電池企業海外建廠是大勢所趨。據介紹,蜂巢能源前期供貨是從中國直接運往歐洲,未來在當地建設生產線是一個戰略方向,同時還會建立研發和銷售中心,讓歐洲工廠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公司。目前,蜂巢能源在歐洲市場主要以訂單拉動工廠建設,下一步將加快拓展與歐洲主流車企的業務合作,開拓更多的銷售定點。
歐洲汽車電動化釋放潛力
全球電動化進程加速推進,進一步帶動動力電池需求持續增長。尤其在“雙碳”目標下,歐洲多個國家均明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并提出各自的新能源汽車戰略。未來,海外市場的快速增長或將為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充沛動能。據中金公司測算,2025年歐美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需求合計將達743GWh(預計出貨量約930GWh),而目前其本土已規劃動力產能約615GWh,未來仍有較大的缺口。
對于海外市場的發展前景,蜂巢能源執行副總裁王志坤表示,目前來看,中國和歐洲是全球汽車電動化的兩個主要市場,隨著歐洲主流車企宣布電動化時間表,未來當地市場依然有龐大的需求和體量。據他預計,2030年后,歐洲市場動力電池需求會進入“TWh時代”,但當地動力電池產能不足,因此歐洲一些車企與中國電池企業建立業務聯系的需求十分強烈。
于清教認為,全球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基調已定,順勢而為的企業才能迎來更好地發展,把握機遇才能在新一輪轉型道路上收獲更多紅利,尤其今年以來,國際貿易受到疫情影響,若后期海外建廠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就近配套將大大降低企業運輸成本,從而贏取市場布局先機。
蜂巢能源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道,作為中國電池企業,一定是先立足本土市場,把基本盤做好,進入歐洲市場也成為主流電池企業一項重要戰略,有利于緩和國內市場的競爭。
利用優勢也要應對好挑戰
得益于多年來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培育,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優勢逐漸顯露。“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具有一定的產業先發、車輛驗證、質量控制、量產成本、先進技術優勢。”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員曹廣平表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起步較早,依托國內汽車市場,各條技術路線的探索基本完成,主流企業的產品基本經過了多場景下的廣泛驗證,企業在質量控制、綜合成本等方面已初具經驗,在CTP、刀片電池、熱管理等方面初具優勢。
在王志坤看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反應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有較強的制造和成本優勢,同時,近年來在包括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方面的技術研發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所以在海外市場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不過,隨著歐洲動力電池產業加快發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力增強,未來挑戰升維將為全球動力電池市場格局演變帶來新的變量。對此,王志坤認為,國內企業起步較早,原材料、設備、電芯、電池管理系統等產業鏈建設相對更為完善,短期來講面臨的沖擊并不大。
于清教認同這一觀點,他告訴記者,歐洲電池產業鏈等配套不完善,短期內動力電池及材料等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亞洲市場供應,這期間,擁有相對成熟的經驗的國內企業選擇“走出去”,有望搶占先機。
不過,即便如此,中國電池企業在海外市場發展依然面臨挑戰。“首先,由于歐洲電池產業鏈不完備,所以前期主要材料都要從亞洲進口;其次,中國企業還面臨歐洲現有環境和法規的挑戰,包括電池生產的標準與國內存在一些差異;此外,與國內相比,歐洲電池行業的技術勞動力在數量、經驗方面比較欠缺,成本會比國內相對高些。”蜂巢能源相關人士表示。
“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市場,長遠來看,企業布局的重心還是爭取客戶。目前來看,跨國車企已在加速布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比亞迪、長城、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等也加速新能源汽車出海。市場作為一個大的循環體,國內、海外市場都有可能是下一個戰場。對電池廠而言,重要的是鞏固市場地位,增強核心競爭力,保障在新一輪競爭中不掉隊。”于清教強調。(記者 武新苗)